close

前陣子於圖書館借了一本書,書名是《趙翼傳》。內容即為甌北一生詳述,摻雜其詩文於裡頭,除了旁徵博引許多相關文獻外,對其人理論思想也有頗多探討,是一本還算詳細的傳記。不過,這篇雜談要說的卻不是趙甌北,而是仲則,我的偶像黃仲則。

書本借來後,開始還看得津津有味,既是乾隆三大家,又做到高官,交遊自然廣闊。然看到約三分之一處,有些小失望,當然不是說書本哪裡不好還是怎樣,只是對於生於同一時代,但甌北交友範圍內,似乎沒有黃仲則在裡頭這件事感到有些在意和納悶。但是仲則的摯友洪稚存卻是甌北的好友,而這本書除了一開始談趙翼出生地,提到陽湖、武進一帶,地靈人傑、文人輩出時,出現了黃景仁三字,然後整本書就再也沒有提到這個人名了。

直覺是仲則英年早逝,在世日子不多,三十四年春秋裡,沒有結交到這位當代三大家之一罷。但對於甌北與稚存過從甚密,卻不識同鄉稚存知己──隔壁鄉出身一度詩撼京城的黃仲則?不禁仍教我起疑,於是又把書翻了幾遍。

洪稚存出現於此書中甌北身邊,詳細時間並沒有說,但以內容次第來看,應是在甌北中晚年後才出現。雖書中有云兩人故鄉同樣,就住在隔壁巷裡。但甌北大洪稚存十歲,應試及第的時間也都有錯開並有不小的時間差距,推估兩人年輕時應該互不相識。而仲則《都門秋思》名播京城時,約是甌北第一次放棄仕途歸隱故鄉恬居奉母的時候,大概兩人就這樣錯失認識的機會。後來等稚存考上進士有了官位,日子逐漸好轉時,仲則卻已來不及見到摯友成就,因病過世了。此時甌北人也不在京師而在揚州講學,大概和稚存也不會有交集。很可能,最少在稚存考上進士前,甌北都不大認識稚存,所以就不可能認識黃仲則了。

不過這畢竟只是推想。

後來用網路搜尋了一下,發現稚存與甌北的認識原來是甌北族孫──趙懷玉的關係。趙懷玉和洪稚存是表兄弟,如此一來,既是同鄉同里,又是親戚,其實很可能還是頗早就認識的。只是稚存成就得來太晚,年輕時,以一個晚輩身分,對甌北來說,可能是只聞其名,不識其人的關係。而往後稚存和甌北有密切交集時已經是稚存中年以後,仲則雖小稚存三歲,卻早已去世。因此,可能真的是在稚存進士後,有了名聲,甌北才從趙懷玉處,有了契機來熟識這位晚輩親戚。

無怪乎仲則甌北兩不相識,也無怪乎,這本書提了當時一堆人,內容卻完全沒提到過黃仲則三個字。

不過像甌北這樣的顯貴名儒不識仲則,其實也暗示了所謂乾嘉盛世,並不如一般人歌頌得那麼昇平。在當時,封建的官僚政壇,已日漸腐敗、弊端頻出、除了經濟衰弱外、還有恐怖的文字獄陰影,仲則便是這樣環境下一位鬱鬱不得志的詩人。

大抵自年輕時,鬱悶、不平的心情便壓抑過久吧,加上天生的一絲傲氣,終於促使這位詩人不羈、放蕩、甚至狂傲了起來。不知是幸運還是因為英年早逝詩未多傳的關係,一堆揭露社會真實面的詩篇,像這類老實不客氣的詩句:

「頻年苦蝗旱,此患匪所云。但見路途旁,野哭多流民。」

「我家無負郭,更復艱朝夕。居行兩心悸,救貧少長策。」

「但見流民滿淮北,更無餘笑落陽城。」

在其作品中頻頻出現,卻居然沒讓他獲罪,真正令人哭笑不得,該慶幸他短短的人生?還是作品不為傳頌的宿命?趙、袁、蔣三家還算普通,偶有憐民之聲出現,未可厚非,但比起沈德潛、翁方綱一類作品,仲則的詩歌除了理念不同外,背後意義實在遠比他們重要多了。然而這樣的詩人,我總覺得他沒有得到更相符的評價及身後名。《兩當軒集》為仲則死後留下之著作,現在似乎較難買到。然此書之問世,其實是因仲則生前一句戲言之故,最後為稚存書信求於畢沅,轉交到翁方綱手裡,由翁方綱所編成。卻也因此被刪去了許多翁方綱認為不宜出現的作品,這實在教人大嘆可惜。

清朝詩壇,還算繽紛多元。至乾嘉年間,除了明朝留下來的尊唐擬古外,還有神韻、格調、肌理、性靈等論調。於此洪流裡,仍有少數人是不拘一派、自成一家的,黃仲則便是一個。他的詩就如同身世與性格:放蕩、飄逸、淒涼、窮愁。若勉強分類,較接近袁枚的直抒性靈,但卻又不拘限於述寫生活小事,也沒有比袁枚的詩貼近實用性和口語化。詩裡不僅記下了自己窮絕潦倒的悲慟,也寫出清盛世衰敗的一面。整部作品若做個註腳,堪稱是一首「太平悲歌」,直道盡古今讀書人心酸!

不少評論家談起仲則,總認為略逞才氣、輕淺浮滑、詩非正宗。更認為學詩絕不能學黃仲則,看到黃仲則三字,似看到邪魔歪道一樣。最有名的,莫過於陳衍對錢鍾書所說的:「湯卿謀不可為,黃仲則尤不可為!」甚至,我在王鼎鈞的散文《瘋爺爺》一篇裡,也讀到裡頭頗有個性教我喜歡的瘋爺爺這麼說:「袁子才不能學,黃仲則不能學,大大地不能學啊!」

其實,他們講得並非沒有道理,陳衍跟瘋爺爺的確都是內行人。

坦白講,學詩之初,我也忌學黃仲則。

仲則詩選頗早就買了,卻告訴自己只淺看絕不輕易去感染,直至兩、三年後,不敢說自己詩寫了較像樣或有了什麼功夫,但辨家數的能力也還是體悟了一點,控制筆端恣意轉換類型的本事也有了些些,當然是相當窄淺,而非精深的。

但我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仲則的詩便可以學了。

不然常聽人道:黃仲則不能學、袁子才不能學、楊萬里不能學。又聽人道:宋詩不能學、晚唐不能學、元白不能學、南朝不能學,甚至李太白亦不能學、唐詩三百首完全不選一篇李賀的詩,大概意思也很明顯了。那麼,究底什麼能學?是的,我知道,能學的還是很多。然而,人人詩必盛唐,其次魏晉,豈不是要我們目標至多做下個明代七子?如果志不在全走前人之路只欲造第二個盛唐的人,這麼做豈非是做繭紼住自己?

始終覺得,中國文學是座寶庫,詩壇尤其如此。打個比方,詩壇若是個大冰箱,裡頭堆滿了先秦至晚清等許多詩材,這些詩材便是食材。若要燒出幾道家常好菜,端看掌廚的我們怎樣挑選,手藝如何,而食材本身豈有先天優劣之分?河豚有毒,但會處理的話,肉卻是數一數二鮮美的;玫瑰有刺,但包裝好點綴於餐桌上,也不多花能比它更漂亮。較難滿足口腹之欲的青菜、豆腐,若運用得宜,往往也是每道山珍海味裡不可缺乏的元素。

同樣地,仲則才氣超群,怕輕淺的人,何不以子美之嚴謹來輔助仲則之才氣?楊萬里字句組合鮮活而具新意,那麼怕油滑的,何不以初唐以前或柳子厚之古與雅賦予其膚肉新面貌?

大抵上,許多事物鮮少是真的沒有價值的。所謂的沒價值,在我們來講,其實都是「之於我們沒價值」,而非「真的沒價值」。我認為,凡是有其獨特意義的,就不該覺得沒價值,端看我們會不會去運用,價值大小也端看個人如何發揮,好比宋詩便是如此。

一般習詩之人,對於各代之詩的價值,大多心目中是這樣排列:

唐詩>漢魏>宋詩>元以後詩。

若是我,則是這樣排列:

唐詩>漢魏=宋詩>清詩>元、明詩。

雖亦可能有人至愛漢魏或宋詩,甚至先秦以前的詩歌。但這裡只就大家印象裡,暫把喜歡的人數較多、較普及的唐詩擺在第一位。至於漢魏與宋詩,我認為皆不同於唐詩面貌。若唐詩發展下來已臻至最豐滿、最美好的「絕唱」,那麼作為它先驅的漢魏和位於其後不得不變的宋詩,都還是有很大的獨特價值與意義。雖漢魏詩對唐詩有貢獻性,然而宋詩裡較優秀的「以理導詩」之作品,比起唐以前的詩來說,較接近現代詩的意象,可供我們繼續挖掘的資源其實反而更多。對於自然風景驟減、詩歌衰殘的現代,從宋詩裡學取東西,很能把詩歌結合生活做發揚。例如寫新東西、寫小事物、日記詩、結合主題的或依附於商業意義底下的各種文案文體,都是離唐較遠、離宋較近的。就算要開創些新體裁詩歌,相信都比唐詩易於啟發我們或讓我們利用。而對於部分想把「絕唱」加以變化的後世來講,宋詩的做法,無論好壞,也都有提供參考的重大意義在。

至於元、明,雖也有部份被宋詩所影響,但整體上還是以尊唐、摹擬為主,只能看成「第二次唐詩」。又因為多缺乏內在精神,加上語文、環境、發展背景等關係,造句、用詞、煉字皆比不上唐人,意境亦難避免與唐人重複,導致整體成就遠不及唐詩。其中或有佼佼者,然而整體水平終究不高,說明白點,真的就是「第二等的唐詩」了,要學元明,幾乎只要學唐即可。所以在我的排序裡,自然把元、明放在最後。而清詩比起元明詩,還算好些,除了可看做古典文學末路的一種迴光返照之外,也多有新事物、新手法融於裡頭。我認為,對想把古典文學加以變化、做點什麼、提倡點什麼又或是省思點什麼的人來講,清詩也算重要的。但清詩開創意義多少有汲取於宋詩,也有頗多似唐處,故把它排於元明以前,宋以後。

總結上述,若真的有志於古典詩,在這個白話文學才是主流的環境裡,想再造古典詩新局面或是發揚些古典文藝精神的人,便不能輕視任何一種具有獨特意義的詩歌。得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優秀的廚師,各種食材到自己手裡,都能運用其特性,該處理的處理好;該注意的要注意到,然後互相搭配、彌補、調和,做出一道道好吃的菜,才不枉費兩千多年來漢詩這座深廣的寶庫。

也許說到這裡,稍微偏離了想談的仲則事情,不過這的確都是想替仲則平反的一些理由,因此不得不先說在前。

仲則的詩,尤其是一些招牌特性,諸如這類的詩句:

「墨到鄉書偏黯淡,燈於客思最分明。」

「花月即今猶似夢,江山從古不宜秋。」

「人間別是銷魂事,客裡春非望遠天。」

「馬因識路真疲路,蟬到吞聲尚有聲。」

「但工飲啖猶能活,尚有琴書且未貧。」

「雲浮萬里傷心色,風送千秋變徵聲。」

「不學耕偏愁歲儉,欲歸樵卻怕山貧。」

除了句子的解構、重組,相當徹底之餘,句句都從細處裡寫情感,均是正常生活裡能夠共同體會的。而除了情感,也都含有一定理趣在裡頭主導句子的意思。但見到「墨到鄉書偏黯淡」、「尚有琴書且未貧。」這樣的句子,誰能忍心說得下這是理趣?不如說是「由邏輯構成的意境」較為洽當,而這點當從宋詩變化得來。說來這亦是一種「情」、「理」兼融的手法,正是論詩不拘一格、不附於唐宋的仲則一貫主張。不管是寫古典詩也好、甚至新詩也好,都很值得現代人參考。

除去描寫題材時常深入我心這種主觀因素外,便是上述所說的種種理由,使我對黃仲則不曾等閒視之。今把它記錄下來,自知學淺,不敢視做什麼翻案,但求藉著閒談的機會,說說心裡不吐不快還有和別人認為較不同的事,順便聊述一下自己詩觀而已。

2008  12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黃仲則 黃景仁 兩當軒
    全站熱搜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