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蝙蝠俠1.jpg 新蝙蝠俠2.jpg

我不喜歡一味的歌功頌德,不過在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和強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這對兄弟檔推出作品之前,我承認我並不怎麼愛看《蝙蝠俠》系列電影。以前看過的,似乎就只有金凱瑞主演謎天大聖的那部對其演技較有印象而已。而第四集《蝙蝠俠四:急凍人》可說是讓我第一次覺得看好萊塢英雄電影像是在看歐美假日影集似的,儘管有著大牌演員,但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個可談論的優點存在。相信不只我在內,這片應該使很多人至此不再對蝙蝠俠電影抱有什麼興趣才是。

 

2005年夏天,是諾蘭兄弟裡的哥哥接下蝙蝠俠電影革新任務後,所推出的第一部《蝙蝠俠:開戰時刻》上映期。雖有聽聞此片佳評,但因急凍人一片的劣質印象在我腦海中仍很深刻,看到開戰時刻的預告片廣告時,我依舊提不起任何興趣。倒是對這部電影的海報設計手法相當喜愛,就是由很多蝙蝠構成蝙蝠俠身影的那系列,這樣講大家應該有點印象,我認為相當漂亮,非常有設計感。之後2008年,諾蘭兄弟更推出了《蝙蝠俠:黑暗騎士》。也不知是不是希斯‧萊傑(Heath Ledger)遺作的關係,還是這部片本來就該有如此高的評價,但我想應該是兩者都有。總之,當時票房在全球都締造了很好的成績。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去看一看也不行了,否則當別人來找你討論,你卻只能點頭聽人講的那款滋味也挺不好受的。結果看了之後,我居然愛上了這套新蝙蝠俠系列的電影,還跑去把《開戰時刻》給補完,這讓我不由得對諾蘭兄弟更加佩服。

 

蝙蝠俠原本是美國英雄漫畫裡的人物,每一篇都會有不同的反派角色登場或是重新復出。若要忠於這樣的漫畫形式來翻拍電影,很容易跟漫畫一樣,只能讓觀眾把目光和好奇心聚焦在那每集不同的反派壞蛋上。至於蝙蝠俠,Who care?反正他最後一定會完滿的打倒壞人拯救這座城市。諸如此類的刻板印象成了種種難題,考驗著電影的翻拍。眾所周知超人的力量緣自於外星生命,蜘蛛人和浩克則是受到不正常的科學反應才有那超乎常人的能力。我們可以說,只要是從頭敘述身世、交代能力由來的劇情,這些英雄們的故事張力都比蝙蝠俠來得大。畢竟蝙蝠俠不過是一介凡人,甚至他的出生還是個富公子哥,這和蜘蛛人那種從平庸青年大為轉變的激勵故事完全不同,不是那麼容易吸引人心。

 

然而諾蘭兄弟解決的方式也還算簡單,他們重新解構蝙蝠俠面具下的世界,在第一集裡特地脫離高譚市的背景,試圖尋找蝙蝠俠誕生的意義所在,手法說起來不過就「小題大做、深入淺出」八個字。猶記得當初還沒看過第一集的我,見到「黑暗騎士」這標題四個字時,還以為這是第二集蝙蝠俠電影裡的壞蛋名稱。但是觀賞完這兩集新蝙蝠俠作品後,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黑暗騎士」四字,是蝙蝠俠在這第二部戲裡給自己找到的一個定位。同理,第一集的「開戰時刻」則是蝙蝠俠自己找到生存的理念與戰鬥的理由。因此從新蝙蝠俠電影的命名來看,可以了解諾蘭導演試圖扭轉舊蝙蝠俠裡,壞蛋角色才是焦點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蝙蝠俠有了讓觀眾深入玩味的地方。可以想見未來的新蝙蝠俠系列電影,也將會是精緻的、有內涵的、可以挑戰多集數的好電影。

 


也有可能是這樣一層一層地去剖析蝙蝠俠人格及心理的策略,再加上系列電影多集數的考量等因素,導致《開戰時刻》、《黑暗騎士》這兩集新蝙蝠俠電影,並不怎麼具有諾蘭兄弟招牌的非線性敘述手法,或說是摻雜的較少。這和早期的《記憶拼圖》,及約略同期的《頂尖對決》還是近期的《全面啟動》等,都有很明顯的不同。新蝙蝠俠電影呈現出的,是另一種簡單而精緻的路線。這非但不顯得粗淺,反而讓我看到導演願意用自己招牌以外的風格,去經營這套系列電影,或許這才是一種謙虛而嚴謹的執導態度。

 


如今諾蘭導演的蝙蝠俠故事不再是膚淺的英雄單元劇,因為他鏡頭下的蝙蝠俠從來就不是一位英雄。我們觀賞到的,是一名挺身出來戰鬥的凡人。是一名有血有肉的凡人在面對邪惡淵藪的高譚市。他在最初沒半點能力時,失去了雙親;而後有能力時,又保護不了自己摯愛的女人。這種挫折感,恐怕才是最貼近芸芸眾生的。而他之後會再度面臨什麼樣的局面,我們幾乎無法去預測,如同第一、二集的兩種壞人,讓蝙蝠俠學到了,他除了會面對到有目的性的邪惡,也會面對到無法理解的純粹邪惡。然而他無法自由選擇,他仍得挺身出來改變這座城市。

 

這串電影,最初既然是翻自英雄漫畫,就不太會是什麼曲高和寡或教人看不懂的藝術片,它是標準的通俗商業片。以商業的角度而言,它做到了思考與娛樂兼具的程度。無疑的,到目前為止,「新蝙蝠俠」,是一位有才氣的導演底下一部成功的商業娛樂片。我們大可以繼續期盼第三集,除了新鮮的反派角色外,更有那面具底下不斷成長與蛻變的正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