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漫談好電影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美3海報 

一如預期,《美國隊長三:英雄內戰》聲勢浩大,上映後票房一路熱賣,叫好又叫座。在首映當天,特地於白天跑去看,果然沒令我失望。在看這部電影前,真的不必想太多,也不必先去找漫畫來瞭解內戰的故事,因為是同一個主題,採用不同的故事創作。漫威的電影和漫畫,一直以來就沒有絕對的連接,硬要拿來對照不僅意義不大,也影響觀戲感。不如就漫畫歸漫畫,電影歸電影,當做有兩種獨立的長篇英雄故事,分別表現在不同媒材上,這樣反而更幸福,等於有兩個作品可供期待與欣賞。尤其《美三:英雄內戰》這部片,可以看做是一個完全獨立於漫畫之外的精彩故事,若要完整享受觀影樂趣的話,《美國隊長》電影前兩集、《復仇者聯盟2》,這三部電影應該是必看的。尤其是前作《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對主人翁之一的史蒂芬羅傑斯內心變化有相當獨到的描寫,可以說是現在這齣「英雄內戰」的故事發展基石。至於其他相關電影作品,如《鋼鐵人》系列、《復仇者聯盟》、《蟻人》等,重要性就沒有那麼大,基本上不看不會有太大影響,看了則會增加些微微樂趣,僅此而已。

 

有別於漫畫原作裡頭因為信念想法不同而爆發英雄內戰,電影則安排聚焦在「情感」與「理念」兩大原因上。這兩大因素,在部分英雄身上是分得清清楚楚;在某些英雄上卻又是混雜的,每位英雄參戰,也有不同理由和動機。但理念與私情,本就並非不能同時存在。雖說電影劇本這樣處理,呈現起來略為簡單,但對有時間限制的電影來說,這樣的手法反而令人覺得貼近、更能感同身受。

橫幅

文章標籤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物方城市海報

想不到充滿種族歧視話題的第88屆奧斯卡一落幕,這部探討偏見與歧視的迪士尼動畫電影《動物方城市》恰好就上映了,實在還挺巧的,讓人在看完戲後不由自主地又回想起那些奧斯卡新聞,尤其是開華裔兒童玩笑這點,台灣人應該是滿能體會的。可是種族歧視和刻板印象的事,又豈止在奧斯卡典禮上發生?這世界的各個角落、時時刻刻,可能都有人因為這樣的事而委屈受傷。迪士尼在《無敵破壞王》裡其實已講過跟「偏見」相關的故事,然而這偏見來自於虛擬角色天生的正反派設定,只分成兩邊,自然不太會有人去聯想到種族議題。種族議題一直是最敏感又最貼近時事的,小到生活之間的玩笑,大到只要打開電視新聞,國際間各式各樣的衝突,有許多就都跟族群紛爭有關。迪士尼重複探討這樣的議題,新鮮度難免降低,不過這部《動物方城市》終究表現不俗,類似的題材,卻挖掘出新內容,值得讚許。

160304_em_zootopia

 

文章標籤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筋急轉彎海報  

這幾年,商業電影要賣得好,總有些公式可依循。只是要達成這勝利方程式,的確要在各方面擁有優秀的人才,並且再下許多功夫才能夠塑造出一部賣座片,說來也的確不易,這裡就先拿其中一種式子出來討論,當作開頭

 

冒險。有趣又刺激的冒險,這是商業大片常常會出現的故事主軸,也是賣座的常勝元素之一。而冒險就免不了要有一個浩瀚舞台,好上演電影角色們發生的各式各樣新鮮事,這舞台也許是某座島,或是某個國度、某個星球,總之它最好是一個和普通地方有點區隔、獨立性夠強的世界。然後我們還可以從近幾年最受歡迎的電影得出一些資訊,像是冒險的世界可約略分成兩種宇宙,一種是由人的角度去向外探索──舉凡《侏儸紀世界》的島嶼是,《阿凡達》的星球是,《星際效應》的未知宇宙也是。另一種則是鎖定某件事物,然後向內探索──比方《無敵破壞王》是,《全面啟動》也是。而他們的共通點除了新穎、刺激之外,對於浩瀚的舞台,你始終看不到邊界,未知的宇宙如此,夢境的世界也是如此。其中後者的設定要達到盡善盡美,讓人從頭到尾都要感到震撼與期待感,我覺的技巧上會比前者高出許多。很明顯地,今年皮克斯推出的《腦筋急轉彎》,就是在挑戰一個高難度向內探索的冒險設定。

腦筋急轉彎各島嶼  

文章標籤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敵破壞王海報  

原本以為是一齣專為男孩子打造的懷舊溫馨卡通,但卻不然,整部片看下來算是老少皆宜。更正確地說,大人更能融入狀況,尤其是剛成為大人不久還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的「大孩子」們,往往最能會心一笑、最能領略戲裡頭的種種玩笑處。而就算無法盡懂的人,也不會有任何觀賞上的障礙,這可以說是劇本的苦心。雖是迪士尼出品,但不知是不是併購了皮克斯以及皮克斯的John Lasseter也在此片擔任執行製作的關係,本片反而不像迪士尼,比較像是皮克斯和夢工廠的混合風。以《無敵破壞王》劇本來說,彷彿可以看出皮克斯一貫的作風:對於長篇故事的堅持與用心。據說皮克斯在製作一部動畫電影時,花在決定故事劇本的時間往往比製作動畫的時間還多,動輒兩到三年。劇本淬煉而出,往往是許多團隊腦力激盪接受無數考驗而產生的。畢竟有了好故事,電影才能感動人,其它的美術功夫對這個自我要求頗高的動畫團隊來說都不太是問題。同時本片又帶有夢工廠《史瑞克》、《麥克邁:超能壞蛋》那種顛覆刻板思維的幽默創意在裡頭。和以往迪士尼一些童話劇本容易落入巢臼以及想鎖定最大觀賞族群的作風差很多,或許這部片真的可以看做是一個新里程碑。

 

《無敵破壞王》的故事設定有個特點:它跟電玩題材有關,卻又不是改編任何一個電玩劇本。本片故事仍要算是架空的,主要角色們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平凡電玩場所裡的秘密世界,並有自己的交通方式與生活文化。例如主角破壞王平常都在《修繕王阿修》的電玩機台裡工作,但在電玩中心打烊大家看不到的時間裡,也可以跑到遊戲大廳或別的遊戲舞台裡串門子閒晃。因此世界觀雖是虛擬,卻又令人覺得栩栩如生,這麼一個虛擬世界構築得實在太有說服力也令人神往。就這些設定來看相當具有實驗性和原創性,同時也有其獨特趣味。故事敘述一個反派角色,羨慕與他截然不同的正派主角受人歡迎的生活,為了和對方一樣受到大家的認同,居然跑去進行一連串的瘋狂冒險。在一開始,故事便出現「反派自助會」對談的情景,不僅帶出劇情後半段真正壞蛋角色的伏筆,也畫龍點睛地烘托出主角的無奈感與故事氛圍,算是頗為高明的一段戲。幾個主要角色刻劃生動,立體又鮮明,戲分設定也相當完美,湊在一起更表現出十足創意,事後也證明這樣的選角與人物組合是成功的。雖然迪士尼花了不少鈔票與各家遊戲公司商談其他角色客串的出場費問題,卻也把握住了不喧賓奪主這個原則,讓整體故事不會過於紊亂,觀眾也更能把情感投入在主角群裡,感受真正細膩的諸多情感戲份。

無敵破壞王之看一看有幾個你認識的反派呢  

文章標籤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以前在網路上看人寫過類似的東西,把點子稍微變化一下,我也想用一、兩行話來簡單描述與推薦自己這十幾年間看過並喜歡的電影。實在是自己口味簡單,也不是啥專業人士,名單內大多為通俗片,以下便是2000年後50部自己看過的好片推薦,有非常多也算知名的片自己卻沒看過,因此很多片名沒在裡頭。還有的純粹是自己不敢看或不愛看的類型,例如恐怖片、血腥片之類,故選錄標準與優劣無關,請多包涵。

50部電影搭配圖裁切長條  

 S級神作:

《頂尖對決》:S+
近乎非線性的剪輯安排,充滿震撼力的劇情,演員全體演技破表而又寓意深遠,找不到一絲挑剔處!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翻滾吧阿信海報01縮.jpg 翻滾吧阿信海報02縮.jpg  

來到2012年,總覺得再不寫些什麼,好像很對不起自己,其中有些東西不特別拿出來評點一番就又感覺更對不起良心了。如果要說去年建國百年的這一載,有什麼東西是表現突出、較為特別,並大放異彩的,我大概會說:「國片」吧!從2008年的《海角七號》一直到去年的《艋舺》掀起一陣國片狂潮後,中間也有不少叫好、票房也不差的片,像是《囧男孩》、《聽說》、《父後七日》都是,或是口碑好但票房沒那麼亮眼的,例如:《九降風》、《第四張畫》之類。到了2011年,國片幾乎造就了一項奇蹟,從兩千年初票房市佔率不到1%的窘境,搖身一變居然突破20%,塑造出許多話題。如今就算是國外的發行商,也對國片大感興趣,例如去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雞排英雄》是「福斯」所發行,《翻滾吧!阿信!》則是「華納」所發行,直到今年許多預計上檔的片子也都有對其感興趣的外商願意承接發行,而且越有台灣味道或是獨特文化的,這些外商越喜歡。不過說了這麼多,那都不是我想說的重點,只是單純高興國內的電影終於又揚眉吐氣一番,並且有了好氣象。真正想說的,是回顧去年一整年裡頭,自己最喜歡也最想推,甚至不推不行的一部電影:《翻滾吧!阿信!》。

 

據導演自己所說,《翻滾吧!阿信!》是一部定位在商業娛樂的電影。不過從取名來看,似乎有想要告訴別人這部電影和之前的《翻滾吧!男孩!》有所關聯。然而《翻滾吧!男孩》卻又只是一部紀錄片,告訴人家這齣新電影和以前那部紀錄片有關,以包裝宣傳角度來說,或許這並不是一個討好的電影名,甚至會讓不知情的觀眾以為這也是一部偏向紀錄片的電影,不愛看紀錄片的人勢必大有人在。不過阿信票房終究不俗,不知該說是林育賢導演的自信,還是那股非要讓人家知道《翻滾吧!》的兩齣電影都是他創作出來的執著,才取這樣的名?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蝙蝠俠1.jpg 新蝙蝠俠2.jpg

我不喜歡一味的歌功頌德,不過在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和強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這對兄弟檔推出作品之前,我承認我並不怎麼愛看《蝙蝠俠》系列電影。以前看過的,似乎就只有金凱瑞主演謎天大聖的那部對其演技較有印象而已。而第四集《蝙蝠俠四:急凍人》可說是讓我第一次覺得看好萊塢英雄電影像是在看歐美假日影集似的,儘管有著大牌演員,但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個可談論的優點存在。相信不只我在內,這片應該使很多人至此不再對蝙蝠俠電影抱有什麼興趣才是。

 

2005年夏天,是諾蘭兄弟裡的哥哥接下蝙蝠俠電影革新任務後,所推出的第一部《蝙蝠俠:開戰時刻》上映期。雖有聽聞此片佳評,但因急凍人一片的劣質印象在我腦海中仍很深刻,看到開戰時刻的預告片廣告時,我依舊提不起任何興趣。倒是對這部電影的海報設計手法相當喜愛,就是由很多蝙蝠構成蝙蝠俠身影的那系列,這樣講大家應該有點印象,我認為相當漂亮,非常有設計感。之後2008年,諾蘭兄弟更推出了《蝙蝠俠:黑暗騎士》。也不知是不是希斯‧萊傑(Heath Ledger)遺作的關係,還是這部片本來就該有如此高的評價,但我想應該是兩者都有。總之,當時票房在全球都締造了很好的成績。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去看一看也不行了,否則當別人來找你討論,你卻只能點頭聽人講的那款滋味也挺不好受的。結果看了之後,我居然愛上了這套新蝙蝠俠系列的電影,還跑去把《開戰時刻》給補完,這讓我不由得對諾蘭兄弟更加佩服。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面啟動海報調整大小後.jpg 

記得好久以前,自己曾經嘗試性地寫過幾篇有關電影的評論,當時寫出些興趣後,還做著那或許有天可以當影評的白日夢。卻在發現要成為專業影評人之前,得付出許多心血和代價,就這麼說吧,我要從哪去生出錢財到戲院一一看遍那些正在上映以及未來會上映的片子?這還不包括一堆以前沒看過的電影在內。而看盜版,就更不是影評人或任何一個跟電影產業有關的人該有的行為。因而影評這個夢,我早就不知丟到哪去了,看來做夢也是需要本錢的,至於寫影評,那又讓我覺得是好遙遠且沒動力的事了。雖然夢醒後的許多年間,我也看過不少令人有感而發的好電影,但就是忍著那些衝動,不再把感想去訴諸文字,心裡總抱著在這資訊爆發的網路時代,除非來個世界末日影評剛好都死光了,否則影評哪會缺我一個的想法。但影評夢放棄了,不代表其他文字創作的夢也停擺,起碼,仍有許多藝文創作不需太高的金錢成本,對,像讀詩與寫詩,或是用文字創作其他東西,但這是題外話,不贅述。

2010年暑假,是《全面啟動》這部電影,讓我覺得無論如何也得提筆談它一談,但我想談的,主要是從這部片裡看一些電影畫面跟小說之間的比較。《全面啟動》雖然是標準的好萊塢大成本片子,但這部戲,可圈可點的地方相當多,就算是商業片,倒也顧及了最基本的傳統藝術面,這包含大家總會注意的演技、美術、劇本等部份。但我想,最難得的,也最值得一提的,應該還是這部電影的劇本。「夢行者」的概念在以往一些片子裡也有出現過,但《全面啟動》的故事結構除了現實和夢境之外,還摻雜了「夢中夢」進去,此外,也設定了許多頗有意思的夢中規則。當場景結構與場景規則都有了,觀眾便跟著故事中的冒險者們進行了一番虛擬裡看似龐大,現實裡卻只有短短一刻的心靈大冒險。劇情看似單純卻又複雜,充滿娛樂效果卻又探討了人類精神層面的問題,單以故事來看,實已算得上是一部佳作。

而這回編劇居然不是諾蘭兄弟裡以往常常負責編劇的弟弟強納森,反而是身為導演的哥哥──克里斯多夫諾蘭一手原創的,這就更教人欽佩了。一個要整合、掌控那麼多電影元素的人,居然可以寫出如此曲折、結構細密的故事。這教那些只專門在寫故事的人面子往哪擺呢?雖然這樣講好像偏激了點,不過看完這片,我真的不禁自問:如果一個電影工作者可以獨立寫出這麼複雜又扣人心弦的故事,那麼,小說家的定位應該擺在哪裡呢?莫非好的電影編劇只要把文字處理的適合讀者閱讀,就一定也可以是好的小說家?而好的小說家,若不對電影拍攝的一些學問下過苦工,恐怕很難成為一個好的電影編劇?那麼,後者看起來好像比較難?這樣說也許太武斷、不夠客觀,甚至可能也有一些人會覺得兩者根本無法直接比較,但事實真是這樣子嗎?

若真拿兩者間的共通性或差異性來看,會發現電影編劇對原著小說家的衝擊遠比我們想像中還來得大。舉例來說明一下:假如一位小說作家想寫一篇劇情峰回路轉、同時並存多條路線進行的故事,他很可能被迫站在更客觀的立場去考量,可能得先這樣子想:「文字要展現的畫面,真的能夠理想地按照順序一一形成在閱讀者的腦海裡嗎?」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蝴蝶效應海報01調整大小.jpg 蝴蝶效應海報02調整大小.jpg (我比較喜歡右邊這張)

一顆雷達銀幕上瞄準某地的長程飛彈,如果在座標上差了一點點、一毫釐,那麼飛彈實際上的落點一定距離目標地點好幾公里之外,這道理應該許多人都曉得。中國古諺「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就是在講這樣的一句話。亦即某樣事物,初期條件若差誤、變化了一點點,最後得到的結果卻是會相差極多的。如果把剛那飛彈例子中間的「距離」變動因素替換成「時間」,那此時若在時間軸上改變一件事,它勢必也會因為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和時間流動而變成改變好幾件事。「蝴蝶效應」──這個用氣象科學和哲學的有趣學說命名的電影,正是在講一個如此科幻的懸疑故事。

主角伊凡,從小就經常發生暫時性喪失記憶不知自己做了哪些事的情形,而後在醫生的建議下,他開始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後來,伊凡搬離了小時候居住的地方,並且正式告別一些不愉快的童年記憶。時間過了許久,長大後的伊凡,卻在某次無意間,發現自己擁有閱讀日記即可回到過去的特殊能力。加上心愛的女孩自殺,於是他決定做出回到過去的舉動,並改變那些令他遺憾的事情,同時還想了解自己當初暫時喪失記憶的時候,究竟是發生了些什麼事?誰知這樣改變過去、旋乾轉坤的舉動,卻讓他陷入種種始料未及的局面。

主角倒轉時光改變過去的題材,早已不是什麼獨特的劇情素材,而用愛情或是其他情感來推動故事發展,以前也有好幾部佳作,如《似層相識》、《回到未來》、還是《黑洞頻率》等,都是頗經典或不錯的佳作。之後許多仿效的電影,就難免令人感到乏味、千篇一律,甚至有些情節不是穿梭時間,而是空間,也依舊難逃死板的公式 。不過《蝴蝶效應》的劇情卻沒有落入這死胡同裡。誰說科幻片重心一定要擺在科學理論或是華麗特效地畫面?《蝴蝶效應》就是可以去挖出新意,仔細玩味「人性」、探討「人性」,細心控制劇情,從頭到尾保持懸疑感,這不讓觀眾才看前面就猜到後面發展的特點,便是這部電影之所以成功的地方。

到底人是否真可以扭轉時空、改變命運?還是終究不該逾越這道界線?如主角老爸說的,其實這已經是上帝的權責,我們不該去觸犯這禁忌。這類疑問看來像是導演想傳達的,而最後導演也回答得很曖昧,不過正是這種畫面朦朧、淡淡哀傷的美感,讓這部片看完時,仍有餘韻猶存的感覺。此外,本片還有一點值得一題的是,觀者還可以從這部戲裡欣賞到男女主角演員一角多變、令人讚嘆的演技。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無間道海報02調整大小後.jpg   

《無間道》會紅,看到一半就知道了。「叫好」又要「叫座」的電影,如何去拿捏?說現實點,從叫好要邁向叫座,考驗的往往不是創作者本身,也許可以說是種讓時間、空間或其他無法控制的因素去裁判 社會大眾與自己思想契合程度的情形,假使圈子一小,難免就摻雜點孤芳自賞、曲高合寡的意味在裡頭。如果我們先排除掉創作者本身的心境,那麼客觀上來說,或許這可以說是種窘況。可藝術,不就難免常陷 入這種窘境?尤其在台灣,不只是電影,週遭生活裡、音樂、舞蹈、文學、設計、乃至於繪畫等,其實都難免發生這般情況。因此我們常可以發現,號稱國際級的音樂演奏會來到國內上演,裡面的捧場人數 遠比不上當今歌壇隨便一位流行歌手在西門町辦的演唱會;政府支持雲門舞集或是其他傳統藝術戲劇的動作,也不會比得上一年四季隨時都有,且還是專門為青少年特別量身打造所辦的熱舞勁歌活動。就連開設美術館的問題都只能從經濟利益上去考量,這藝術,怎能不窘?既然藝術注定活在如此窘境之中,那麼港片「無間道」,或許可以帶給台灣尤其是低迷的國產電影界一些啟示。

從叫好要到叫座,或許苛求於旁人了點,那麼不妨換個角度切入,從叫座,到叫好呢?

我常想,類似《無間道》這類東西,或許就是這樣子從叫座去尋找如何走至叫好的藝術結晶。《無間道》整片敘述兩位身分複雜的男人之故事,他們分別為黑幫和警界各自派到對方陣營的臥底。兩人命運是如此相似,反應、機智也勢均力敵、相差不遠。就在如此詭譎多變的氣氛下,彼此互相拿生命去作為賭注,誓死揪出對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是,等在前面的,除了重重的掙扎、考驗、與漫長的時間外,還有他們預料之外的另種終點,一種──「無間道」。

做臥底的,只要在敵營一日,就得守住自己秘密一日,哪怕犧牲自己所有的一切,也都得完全為這秘密去無條件奉獻。這樣的日子,是寂寞,更是無盡的荒景!何況還是像陳永仁這般做完一個臥底、再做下一個臥底的苦命警察。誰會知道當初那挾帶壯志、心內澎湃立志做警察的青年,怎會曉得自己以後做流氓的時間遠比做警察的時間來的多。而另一方面,劉健明則恰好相反,從劇情後面臥底原來不只一個以 及新上映中的第二集劇情來看,劉健明應是聽從自己年少時的幫派老大韓琛之命,而派去警界的臥底。只是他不但聽進「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更邊點頭聽進韓琛這另句話:「路怎麼走,由你們自己決定」。也至此埋下劉健明日後有朝一日可能背叛韓琛,轉投好人身分的伏筆。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