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的新亮點在於探討人與恐龍之間的關係。)
《侏羅紀世界》可以說是我2015年最期待的商業大片,相信有許多人跟我一樣,小時候受到《侏羅紀公園》影響,喜歡恐龍並深深愛上這種快樂與災難並存的夢想成真題材。當時的史蒂芬史匹柏藉由這部片打破個人執導生涯最高票房紀錄,帶動了恐龍熱潮、樹立了電腦特效的里程碑,同時也奠定了自己在影史上無可撼動的長青地位。從70年代的《大白鯊》到80年代的《E‧T外星人》,再到90年代的《侏羅紀公園》,每部作品都在締造影史票房紀錄,像在宣告每個時代他都有極大的影響力。面對這種偉大背景和成就的前作,2015年的《侏羅紀世界》究竟要如何續寫下去、定位自己?我相信這絕對是值得花數年時間來沉澱、深思的大課題。可惜,此部新續作在定位方面似乎沒有明確的方向,至少在這部長達兩小時的片裡是看不太出來的。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次寫布袋戲評論,轉眼間居然已經是快十年前的事了。好不容易很長一段時間沒看,也習慣不看,更慶幸可以把節省下來的時間拿去做更多事或是看更多東西,但是大概機緣又到,自己在閒暇時主動找了金光布袋戲的《決戰時刻》來看,雖然談不上有什麼很大的感動或驚艷,但還是看到了劇組的用心,以及一些跟「霹靂」布袋戲不太一樣的地方,肯定之餘也順便抱著記錄生活的心態來寫寫我對這部劇集的觀感。由於是三年前的戲了,會想看的人應該也早就看過了,以下我就不避諱的直接提及劇情。
(決戰時刻橫幅海報兼本文劇情分隔線。)
《決戰時刻》的第一集開頭跟最後一集(第二十集)的結尾,基本上是同樣的畫面和劇情,是史艷文和藏鏡人破天荒聯手對抗炎魔。而在結尾時,這個畫面又重複了一次,依舊是史艷文和藏鏡人聯手對上炎魔。對,你沒有看錯,這齣戲撥了二十集,最後繞回原點,開頭跟結尾居然是一樣的。可是,同樣的畫面,卻擁有截然不同的意義。第一幕的宿敵聯手對上大反派,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史、藏兩人皆是不得已的情況,聯合次要敵人來對決首要敵人,這只是鬥爭上的妥協。可是劇情結尾,史、藏這對宿敵,居然已不再是敵人,而是真正的戰友,最終也因此能順利抗衡炎魔。既然能從宿敵變成可以彼此信任的戰友,表示中間一定發生了許多事。而這些事,恰好就是《決戰時刻》對角色情感以及人性刻劃最用心之處。回想起以前看過的上千集霹靂劇集,似乎還沒有這樣令我動容的感情戲。而金光布袋戲卻只花上二十幾集(加上一點龍狼傳的鋪陳),而且還是眾所皆知的古早題材重新發揮,便能完好辦到,實在難能可貴。做為霹靂的競爭對手,儘管資金不比人家雄厚,卻相當清楚自己能從其他處著手來成為優點乃至和敵手競爭。有了這樣的策略戰術,絕對可與霹靂一較長短,且還能打到霹靂的痛處。再說回《決戰時刻》。這齣戲能夠兜一圈回到原點,讓表面看起來一樣,內裡卻有不同意義,然後又要讓人接受,中間又有其他戲份要推動,實在花點巧思來安排。而想要在情感傳達上讓觀眾能瞭解,也起共鳴,這感情戲更是不容易。這前後呼應的手法,是《決戰時刻》整齣戲中,最有藝術性的呈現,也可說是一項耐看的花招。在這裡,編劇用對了,拿捏得恰到好處。而當高潮劇情的重複畫面一出現,此刻再配上前面故意不頻繁使用的熱血主題曲,真正使人當下內心澎湃不已、熱血沸騰!同時也迫不及待想接著看下一檔劇集──其實這也是拍攝團隊最希望觀眾做的一件事。因此我認為《決戰時刻》的劇情大致上是相當成功的,無論在商業操作或藝術價值上。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張電影海報有著平面設計上的一些瑕疵,例如構圖不完滿、角色們散發的色彩飽和度極不平均等等。)
電影好看不好看這件事的確很主觀,但至少對我來說,《復仇者聯盟2》是遜於《復仇者聯盟1》的,而且也幾乎可以預見,《美國隊長3》一定會比《復2》好看。為什麼?很簡單,就因為《美3》的既定題目:內戰,是個原著漫畫裡極有內涵的一段劇情,更重要的是,它有個要述說的主題。對比之下,《復仇者聯盟2》顯然是一部純粹打壞人的英雄電影,要再從電影裡頭挖掘些什麼,恐怕很難。而《復1》為影史上一個很獨特的電影整合,雖說是爆米花電影,但是靠著英雄聚集的新鮮感、簡單不差的起承轉合,終究還是部評價不錯的作品。而《復2》呢,扣掉整合英雄的那份新鮮感後,也許我們可以隱約地感覺到,這部電影彷彿不是為自己本身而存在。它像是為了以後的《美國隊長3》而存在、為了《黑豹》存在、為了《雷神索爾3》存在、為了《復仇者聯盟3》存在,就是不為了自己而存在。
《復2》花了許多資金、做了許多事來討好觀眾。長鏡頭、360度環場效果的大場景一開始就出現,戰鬥與特效琳瑯滿目,笑料打諢從頭貫穿到尾毫不吝嗇,黑寡婦和緋紅女巫能露的也都露了。本來這都是好事,在故事本質額外的地方帶給觀眾更多的滿足,那是商業電影該致力達成的目標。可是這部片的本質呢?我想講的本質,是一部好電影總具備值得探討的主題,或是一個良好而動人的故事呈現,且也要有個敘述的節奏和技巧。總不能主題不明顯,故事又跟第一集一樣,然後起承轉合也分不太出來吧?同樣是續集電影,大家應該都還記得《鋼鐵人3》在說什麼。那是敘述東尼史塔克面對自己內心深層恐懼的事:他善用防衛系統,然後依賴防衛系統,接著他發現他害怕這樣的自己,最後他也終於找回勇氣,即使把胸口的反應爐拋棄掉,他仍舊是鋼鐵人。他低潮、困惑,然後突破、成長。那《美國隊長2》在說些什麼?除了美國隊長必須在這個與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之外,劇本還利用寓言般的故事,告訴你正義與邪惡往往令人難以分辨,許多事物則是似是而非,然後又探討了絕對的權力與自由會帶來什麼影響,內容可說相當豐富。上述這兩部片都不是第一集,已經不是主角如何誕生的故事,因此皆需要闡述新的東西,否則要不就是故事空洞、要不就是題材重覆。很明顯,《復仇者聯盟2》就是跟《復仇者聯盟1》內容重覆了,然後可能還因為導演不同的問題,導致《鋼鐵人3》的主角心境成長,無法在這部電影裡體現出來。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幽遊白書】這部漫畫以靈體與妖怪做為重要元素來發展故事,但卻不像【潮與虎】那樣專心的描寫妖怪個體和冒險旅程,也不像【靈異教師神眉】那樣專門講妖怪的背景故事。其實我們可以說,富堅在幽遊這部作品裡的妖怪都是人類,每一種非人類以外的東西其實也都是各式各樣的人,通通具有人性。例如剛鬼是貪婪暴力的壞人、亂童是謹慎狡猾的壞人、雷禪是瀟灑好戰的人、黃泉是具有野心的人,甚至小閻王、大閻王,也不過就是有著工作壓力的一般人罷了。因此這部漫畫是藉著各種和人不同的生命體,來訴說種種人性的漫畫。換句話說,這些生命體只是一種表達千萬種人性的媒介,或一種載體而已。在前一篇文章裡,我們也有提到,【幽遊白書】題材的重要元素:「妖怪」,可能也不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在漫畫更前頭,這些媒介曾經是靈體幽助遊蕩人間時遇上的老狗「次郎」,也曾是那隻為了瀕死老爺爺前來報恩的小狸貓,只是後來才定位在妖怪這東西上。富堅擅長從人性裡頭去表現出各種具有自己強烈風格的小哲理,而這些哲理往往值得細細品嘗,再配上擅長制訂規則並獨闢新徑的巧思,以及盡量不重複的劇情,使得【幽遊白書】昇華至一部有深度、有內涵的經典漫畫。其中哲理的表現幾乎是這部作品內涵裡頭最優秀的地方了。
(幽遊初期的題材並非著墨於妖怪上,圖中單元的主角即是小男孩與狗。)
在談幽遊白書的哲理之前,我想先講講創作者富堅義博這個人,而講這人之前我又得先說個小故事。中國古代有個寓言,說有位畫家為齊王作畫,一日齊王好奇問他:「畫什麼東西比較難呢?」畫家答:「畫馬、畫狗最難。」齊王又問:「那畫什麼東西最簡單?」畫家又答道:「畫鬼最簡單。因為狗與馬大家都看過,而且常常見到,便難以畫到讓大家都滿意。然而鬼怪無影無形,也不隨便出現在人面前,誰也沒法證明它們長什麼樣子,所以最好畫。」富堅義博其實就像這位畫家說的一樣,最擅長的題材正是這類「沒人能證明他們是什麼樣子」的事物。所以你會看到富堅出道至今,他的畫筆充斥著許許多多非一般人常見的東西,更嚴格點來說,應該是充斥著「沒人能說得準」的東西。這些東西大概是些什麼呢?從他的作品裡我們可以找出惡魔、妖怪、幽靈、怪咖、怪異家庭、超能力者、宇宙、異次元、未知世界、外星人等等的事物,這都是前面所說的「沒人能說得準」的東西。在富堅筆下,這些元素幾乎應有盡有,而且都很活躍地支撐住了故事劇情。就拿富堅筆下的主角來說好了:【淘氣愛神】裡面,主角的家庭不正常;【幽遊白書】裡,幽助和桑原的家庭也是很有特色;【靈異E接觸】的主角根本是個無敵怪咖。更不用說後來【獵人】裡奇犽和小傑的家庭了。或許這些越和常理不同的東西,越能讓富堅連結些趣味進去,而為了不斷地彰顯這些趣味,富堅的作品也總是維持這樣的設定。這種沒人能說得準的東西,或許比較方便處理,不過經常性的貪圖這種方便,難免讓人認為是一種懶散與投機。從後來富堅在畫【獵人】時愛畫不畫的表現,便可以窺見他的個性的確是這樣。簡單地說就是:「雖然懶散,卻又能運用自己的才氣來支撐他的懶散,讓讀者沒法不買他的帳。」不過富堅走這樣的投機路線倒不完全是這原因,事實上他的才氣的確很適合在這方向徹底發揮。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在導演和編劇都換陣容後,【老闆不是人2】已經和第一集的故事性質不太一樣,劇本架構不再是三位員工對抗三位老闆的戲碼,甚至可以說已經跟職場裡的上下對抗毫無瓜葛。不過這部續集的可看性和雅俗共賞的程度應該是已經超越前作,除了演員陣容增加之外,拍攝場面也變得更大些,帶有警匪動作片的成份,而笑料更是加倍提升,充斥滿滿的笑點,電影院裡幾乎是從頭笑到尾。看完之後,雖然覺得有優點有缺點,但整體還是優多於缺,不會令人失望。
先講些優點。【老闆不是人】系列電影算是蠻經典的喜劇,拍攝成本不算太高,其中重用B咖當主角,A咖當配角的方式更是獨到。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即是三位主角個性設定得夠鮮明、特質也各有不同的關係。兩集看下來,幾乎會讓人覺得這三人檔組合,已經是不太能夠汰換了,無論是哪一個角色換上新面孔的演員,或是角色設定上有所更改,大概都會讓人覺得失去原本精神,可以說這片子真的就是B咖出頭天的代表作!A咖演員如果要加進來,最好的安排大概就是當配角做些額外點綴或是製造些行銷話題而已。而劇中除了原班人馬經典重現、主角群依舊亮眼之外,兩位新增的反派亦有很不錯的演出,不只戲份有趣,演員令人驚艷的表現也是有目共睹,其中克里斯潘恩豁出去的演技更是劇中一大亮點。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錢藏凶機】,英文片名為【THE DROP】,中文名太白,而英文名又太玄,似乎難以找到一個平衡的命名。這部由比利時導演米榭侯斯康和演員湯姆哈迪所合作的片,雖是懸疑驚悚的分類,但也很接近偵探推理,如果是非常細心又愛好推理作品的觀眾,應該都能隨著故事的發展,去猜想到更後面一點的劇情。劇本是改編知名小說家的作品而來,故事並不差,但也許是導演的野心不大,這部片顯得中規中矩,雖沒什麼能挑的問題,卻也只像是不出差錯地講完一篇故事而已。
劇情敘述一位個性低調、擔任酒保的男子鮑伯(湯姆哈迪飾)在一間不單純的酒吧工作時,因為一隻寵物的關係而捲入複雜又神祕的遭遇。其過程曲曲折折又帶著幾分詭異感,瀰漫全場的沉重壓力不時也引爆出一幕幕的戲劇張力。整場看下來絕對可以感受到當中的黑色恐怖,就這點而言,導演和編劇算是把氣氛營造得很好。而已故演員詹姆斯甘多芬尼和湯姆哈迪兩人爐火純青又內斂的演技,亦是本片一大看頭。有時會覺得湯姆哈迪是位天份極高的演員,他不需要太大的動作,就可以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生命力;他也不需要使出過多的情緒和力氣,就能令觀眾被說服,令市場買單。要說當今好萊塢誰最會用眼神來演戲的話,那湯姆哈迪應該有前三名。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獨家腥聞】是一部劇本還算有意思,主打演員演技的電影。飾演男主角的傑克葛倫霍為拍此片,每天從住處自行跑步二十多公里到片場,除了演出男主角之外還擔任監製一職,最後總共為戲瘦下十幾公斤。這令我聯想到我們常耳聞的新聞生態:為了獨家,總是要付出一些代價,做點犧牲。而傑克葛倫霍同樣是為了這部【獨家腥聞】付出了許多,除了勞心勞力之外,還推掉了其他不錯的片約,這很可能就是衝著【獨家腥聞】的劇本而來。不得不說,這齣戲的男主角並不好演,也許他認為這劇本能讓他演技發揮到最大,甚至很有可能幫助他問鼎奧斯卡的關係吧!
(傑克葛倫霍為戲狂瘦十幾公斤,令人欽佩。)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星際效應】是2014年最多人矚目的一部電影應該不為過,這部長達169分鐘的電影在正式上映前,可謂讓人摸不著頭緒,甚至許多人紛紛猜想這部片是不是和諾蘭以往風格不太一樣,也有人從預告裡猜想這部片可能會比以往作品沉悶些。一直到真正觀看影片後,坐在戲院裡的人才有:「啊!果然還是一部正宗的諾蘭電影啊!」的感覺。老實說,我自己便是這樣,這使我想起網路上一句名言:「不可質疑你的諾蘭!」。也許因為個人口味關係,我並不覺得這部片能夠超越【全面啟動】,以世界觀來說,畢竟【星】片的向外開拓比起【全】片向內擴張總是會受到更多的放大檢視。但能夠比【全面啟動】還令人折服的片,又有多少呢?這部【星際效應】放在2014年,依舊是非常有份量的壓軸。
【星際效應】敘述人類在末日即將接近時,所做的一番最大努力。整片飽含省思卻又沒有說教感,而且訴說的不只是環境保護,還包含了親情、愛情、人性、人格教育與科學、哲學等等的題材。尤其關於人格特質的培養,與人性情感層面的剖析,的確做到了「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境界。這部電影讓大多數人在第一時間把焦點放在情感與科學兩大要素上,認為這是一部科幻外殼包裝起來的親情片。然而事實上,科學與親情的比例在這作品裡,孰輕孰重根本分不出來,可說是完美融合在一起。既然分不出來怎能認定哪個才是「裏」?哪個才是「表」呢?原來科學與情感本來就不是極端對立的東西,或許人類自始至終,就是為了「情感」而探索「科學」。導演從哲學方向思考,得出了在人類的行為模式裡,最難以理解也最不功利的,便是「愛」。從科學角度思考,「愛」似乎是多餘又難以理解的事物,但也因為這樣,在現有科學無法突破的困境裡,也許只有「愛」這種情感,才能結合科學、超越科學,用更高的觀點來拯救人類免於消逝。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基努李維的最新動作片,英文名為【John Wick】,台灣翻譯為【捍衛任務】,如果照故事內容來看,還算貼切。畢竟主角在劇中的所作所為和心理變化都來自於想要「捍衛」些什麼,因為有那些想捍衛的事物,整部片才有了情感靈魂,而非空泛的打打殺殺。眾所周知,基努李維個性儉樸、隨興,在電影工作方面,他也不太挑片,因此拍過的電影評價相當兩極,雖有賣座又叫好的經典佳作,卻也有許多票房淒慘又遭受惡評的作品。而這齣【捍衛任務】,我想雖然不像【駭客任務】那般經典優秀、無可撼動,卻也不輸給【驅魔神探:康斯坦汀】,有預感在台灣正式上映後,應該會引起一些話題,成為一部小經典,以後甚至會發展續集也不一定。
【這是一齣為基哥量身打造的片。】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聖鬥士星矢:聖域傳說】這部經典漫畫改編的電影動畫釋放出消息時,自己心裡其實早早就下了個決定:不管好不好看,只要一在台灣上映,就必定要衝電影院!原因無他,只因自己從小就是聖鬥士迷,而這部動畫又是第一部3D技術的聖鬥士電影,且跟原作背景不同,但也承襲了聖鬥士故事的一些設定,算是一個創舉,實在是沒有理由錯過。也因此,這篇小小評論文,除了會出現一些次文化的用詞外,大概也沒什麼客觀性可言,希望閱讀的人把這篇當做是一個熱血聖鬥士迷的心得感想就好。
這部電影的故事劇情設定在原作的前期部份,同時還是粉絲們視為經典的一段,也就是主角們為了拯救不被聖域承認的雅典娜,勇闖聖域十二宮的劇情。編劇上也重新把它做了一個較獨立地規劃,故事開頭並沒有原作中冗長的銀河擂台和假聖衣爭奪戰,五個青銅聖鬥士主角出場方式也拿捏得不錯,該交待的背景也有交待。而這裡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整個故事像是沙織小姐的尋找自我之旅,但也因此,電影的這位雅典娜化身,顯得比原作討喜得多,也更為生動、更有人味。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片沉浸在印度料理氛圍的印度總舖師,各方面拿捏都非常好。】
這部入選柏林影展美食單元的《印度總鋪師》,其譯名對台灣朋友來說,應該不陌生,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去年的國片《總鋪師》。不過整片看下來,並不覺得這兩片有太大相似性,表現手法和風格也都各有不同。《總鋪師》講的內容較為瑣碎、多元,辦桌文化深入淺出地提了很多,還帶點武俠精神。《印度總鋪師》則是聚焦在家族間的衝突與離合,加上台、印兩國總舖師的概念不太一樣,《印》片婚宴的部分也沒什麼演出來,因此實在是沒什麼好比的。真要說的話,就只是兩部片題材都跟料理有關並且運用到競賽的元素罷了。建議欣賞這部印度片時,不用太在意「總鋪師」三個字,事實上它就只是單純在敘述一個廚師家族的生活故事而已。
《印度總鋪師》劇情不算特別,但故事舖陳卻也不老梗,由印裔女主角和英國男友的婚事做為開端,再帶到女主角那以廚藝自豪位於英國的餐飲業家族裡,而家族裡有著種種難解的問題,一再考驗著女主角與眾人的智慧,觀眾跟隨著導演的腳步會逐漸感受到家族裡的情感糾結以及埋藏在裡頭的動人故事。這樣的架構,可以想見中間有著豐富的文化衝撞與親情衝突。而文化方面的差異是劇情的表面,除了妝點詼諧幽默的氣氛外,也灌注影片些許知性氣息。至於親情衝突,才是電影裡的重頭戲,不僅做為故事重心,還引領著觀眾的情緒,一路跟隨裡頭的角色時而捧腹大笑,時而鼻酸動容。演員部分,女主角與諸位配角都算演技自然,表現有到位,幾乎沒有哪位演員表現不佳。而扮演主角爸爸與叔叔的哈瑞許帕特爾(Harish Patel)和卡凡多吉爾(Kulvinder Ghir)更是互飆演技,收放自如,令人激賞。這兩人皆很稱職地撐起大樑,觀眾可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故事裡頭父親對女兒的深厚情感,也可感受到兄弟之間的矛盾情誼以及家族成員間的彼此關切。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路的遠方看見光》是一部探討台灣偏鄉教育的紀錄片。導演楊士毅,綽號阿貴,剛好是我高中跟大學時期的學長,自從看過他在四十四屆金馬獎入圍最佳創作短片的《爸爸的手指頭》後,就對學長的作品有了興趣。後來前陣子在臉書上看到他去年完成的作品《在路的遠方看見光》的交流訊息時,便厚著臉皮跟他要了一片DVD來觀看兼收藏。由於學長送我兩片,我想學長可能是希望我把另一片再傳遞下去,因此看完文章後對影片有興趣的人可以私訊給我,我會再把這份分享的心意傳送給你,讓你盡情觀賞完後還能收藏起來隨時回味。
在台灣,偏鄉教育一直都是件有待耕耘的事,而耕耘這件事的人,不只是政府或學校單位,它可以是每一個人。紀錄片的旁白說道:「有一群人,不管山有多深、路有多遠,他們總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努力的將『閱讀』這件事,帶到孩子們的身邊,希望能夠藉由閱讀為孩子帶來改變命運的力量。」故事裡頭可以看到來自不同地方的熱心人士,他們抱著同樣的信念與熱情,默默為孩子們付出。他們比我們更瞭解那些需要被關心的地區,明白那裡的孩子們面臨怎樣的現狀,而孩子們需要的又是些什麼。因此,他們多年來持續把「閱讀」這件事,轉化成一種能量,傳達給孩子們,因為唯有對閱讀產生興趣,孩子們的學習才會有最大的昇華。而終究,孩子們會因為閱讀而擁有力量,因擁有力量,而能扭轉自己的命運,走出和辛苦生活的長輩們不一樣的路。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樹人和浣熊這兩個角色非常生動、有趣,相當受歡迎。)
在2014年「漫威(MARVEL)」推出的英雄電影裡,老實說,《星際異攻隊》表現僅能算是差強人意。在漫威一連串的「英雄世界建構」計劃中,這部片子具有帶出新角色、續寫「神秘寶石」路線的劇情以及把電影世界觀拓展到宇宙的用意。星際異攻隊,在原作漫畫裡又稱「銀河守護者」,是由五個流浪在宇宙間的通緝犯所組成,不僅彼此不同種族,其中還有非人型的生物成員。簡單來說,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因為機緣巧合,同心協力闖天關,打敗壞人、拯救世界的故事。
本來這樣的故事並非難處理,且這部片子在漫威的第二階段計劃裡,算是少數「非續集」的英雄片,照理來說應該沒有任何包袱,同時又具有開拓世界觀、當做計畫里程碑的重要使命,何以表現卻如此普通呢?雖然《星際異攻隊》在北美的票房依舊不差,但若跟同年度的《美國隊長2》相比,電影內容實在是相差頗大。這並不是說深度問題,畢竟不是每部電影都要帶有寓意、發人省思或是反映現實,其實我想說的應該算是「調性」問題。和《復仇者聯盟2》有很大關聯的《美國隊長2》算是嚴肅中有寓意又有些深沉調性的故事,而導演詹姆斯昆恩卻把《星際異攻隊》處理得如此輕鬆、詼諧,甚至電影後面迎擊大魔頭時,已經算是無厘頭的地步了,或者也可說這部片的基調就是某類型搞笑、耍白爛一類,但這樣的話不禁令人擔心,這影片要怎麼跟後續的《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做接軌呢?猶記得初看《鋼鐵人》的時候,內心感到相當熱血,看至《雷神索爾》的時候,覺得這宮廷混合科幻的處理方式夠新鮮、有趣,乃至看到《美國隊長2》時,心中真的產生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跟上述這些佳作相比,實在不希望《星際異攻隊》在之後回味起來,只有「詼諧」這區區特點,何況這詼諧的幽默感,還不是每個人頻率都有對到。再具體一點的說,不盡理想的地方大概還有幾點,像是做為《星際異攻隊》大反派的角色──羅南,其展現出來的魔頭魅力和威脅性可說是比《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的魔雷基還要更弱,這也是一個稍嫌不足的地方。而說到守護銀河,整部片發生災難的地點仍然是集中在柴達星而已,這跟宣傳標語──「當復仇者聯盟在拯救地球時,他們正在拯救全宇宙!」好像也有點落差啊。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由於之前看過《猩球崛起》第一集,覺得很不錯,因此早在第二集上映前,就陸續都有在注意這部續集電影的相關消息。但等到預告片播出來後,卻又在想這第二集會不會就只是「猩猩版的賽德克巴萊」呢?後來是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不錯的評價,加上朋友大力推薦,才進了電影院消費。不過好在一切都很值得,這部續集沒有讓人失望,不過兩集相比之下,這集還是少了些驚豔感和細膩度,但整體仍算不錯。
(改編老電影的猩球系列,目前一二集都有不錯的成績。)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是不排斥毒品、性、髒話等元素的人,應該會覺得《華爾街之狼》還算是一部頗有意思的電影,而如果介意上述那些題材的人,觀影起來也許就會感到小小反感。但不管觀眾或奧斯卡影評排不排斥這些,《華爾街之狼》做為一部傳記電影,應該還是想在某個程度上清楚、詳盡的描繪主人翁「喬登貝爾福」獨特而荒誕的一生,也因此上述元素大量出現可能也不過就是忠實度考量而已,或許很多地方太過誇張,但應也有部分原因是一些觀眾們未曾親身見聞過電影裡的情景而有些難以想像的緣故。
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向來擅長描寫人物和訴說人的故事,雖然李奧納多在本片裡的地位仍比不上《蠻牛》、《計程車司機》裡的勞勃狄尼洛,但已經比之前在《神鬼玩家》、《神鬼無間》裡的表現都還要來得更有味道。李奧在此片不計形象、演技自然,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在奧斯卡獎項角逐裡,仍輸給了《藥命俱樂部》的馬修麥康納。巧的是,馬修麥康納在《華爾街之狼》中剛好也客串演出了李奧納多的職場前輩。就算馬修在《華爾街之狼》裡出現的時間非常短暫,卻仍能看出其戲精的天份,那一小段演出的戲也是效果十足,無可挑剔。只能說李奧納多在八十六屆奧斯卡裡輸給他,其實敗得不冤枉,儘管我已非常喜歡李奧在這部電影裡的表現,但真的就是欠缺運氣,可惜了!
(李奧納多的演技在此片裡有不錯的突破。)
kaiand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